科学选取参照系及指标,从青年人才引进数量、引进质量、我校各学院情况以及培养成效等4个方面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数据分析,推演为相应的政策含义;进一步提出如何推进基础研究工作、如何引进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四个问题,加以分析后提出政策建议。
一、青年人才引进数量比较分析
指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同类农业院校及省内同层次高校,三年累计申请青年基金的数量。安徽医科大学因有附属医院,所以不具有代表性,替换成安徽工业大学。
数据分析:我校申请数量为8个高校中最少的高校,低于省内的安徽工业大学和安徽师范大学,与安徽大学差距不大;与同类农业院校差距较大,同类农业院校中申请数量最高的比我校多58项,最少的也比我校多38项。从增长率来看,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每年都在提高,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较为平稳,我校和湖南农业大学有所下降。
|
2011数量
|
2012数量
|
2013数量
|
合计
|
安徽农业大学
|
76
|
79
|
64
|
219
|
山东农业大学
|
75
|
97
|
86
|
258
|
河南农业大学
|
87
|
92
|
86
|
265
|
湖南农业大学
|
101
|
94
|
82
|
277
|
浙江农林大学
|
80
|
86
|
91
|
257
|
安徽大学
|
58
|
73
|
89
|
220
|
安徽师范大学
|
66
|
85
|
85
|
236
|
安徽工业大学
|
72
|
86
|
90
|
248
|
政策涵义: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推测,同类农业院校近三年引进青年人才的力度较大,平均每年比我校多10-20人;在省内同层次高校中,虽然从绝对数量上看差距不大,但其他三所高校呈直线增长,而我校呈下降趋势,说明省内其他高校越来越重视青年人才的引进,特别是2012和2013年,平均每年比我校多10-15人。
二、青年人才引进质量比较分析
指标选取:选取安徽省农科院2012、2013年引进并申报青年基金的青年人才加以比较,主要指标为生源单位、论文数量。
数据分析:我校2012、2013年引进青年教师共36人申请青年基金项目,从境外引进2人,中科院各所5人,农业TOP4高校8人,其他985高校7人,平均每人发表SCI论文1.94篇。安徽省农科院2012、2013年引进青年研究人员共33人申请青年基金项目,从中科院各所6人,农业TOP4高校12人,其他985高校1人,平均每人发表SCI论文1.39篇。
单位
|
申请数量
|
来源分布
|
平均成果(SCI)
|
境外
|
中科院
|
农业TOP4
|
其他985
|
安徽农业大学
|
37
|
2
|
6
|
8
|
7
|
1.91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
|
33
|
|
6
|
12
|
1
|
1.39
|
政策涵义:从生源结构看,农林学科我校引进人才来源多样,安徽省农科院则主要集中在四大农业高校和中国农科院。从学科结构上看,我校生科、植保这两个学科引进人才的成果质量明显强于安徽省农科院,其他农业学科则基本相当。总体来说,我校在引进人才方面与安徽省农科院相比,差距不大,体现在部分优势学科上。
通过检索引进人才待遇(安徽省农业科学院2013年度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安徽省农科院招聘的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均低于我校。进一步检索同类农业院校,除河南农业大学没有相关信息外,其他农业高校均高于我校。可以推测,我校引进人才质量与同类农业院校相比并不具有优势。
三、各学院的比较分析
指标选取:我校各学院近3年获得青年基金的数量及百分比。
数据分析:2011-2013,学校新进自然科学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79人,其中博士70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35人。新进人员中符合申请条件的教师61人(俞杰、薛挺2人在科大拿到),获得青年基金31人。新进人员进校后2年内获得青年基金资助比例超过50%,但各学院有较大差别。在未获得青年基金资助的教师中,男性和女性数量基本相当。
单位
|
新进博士
|
其中青年教师
(已获得基金)
|
以我校为依托单位获得青年基金数
|
比例
|
茶与食品科技学院
|
9
|
7
|
3
|
42%
|
动物科技学院
|
7
|
7
|
5
|
71%
|
工学院
|
3
|
3
|
1
|
33%
|
理学院
|
6
|
6(1)
|
3
|
50%
|
林学与园林学院
|
5
|
5
|
2
|
40%
|
农学院
|
3
|
1
|
1
|
100%
|
生命科学学院
|
11
|
10(1)
|
6
|
60%
|
信息与计算机学院
|
4
|
3
|
1
|
33%
|
园艺学院
|
6
|
5
|
2
|
40%
|
植物保护学院
|
6
|
6
|
5
|
83%
|
资源与环境学院
|
9
|
9
|
2
|
22%
|
|
70
|
63(2)
|
31
|
|
政策涵义:从学科角度看,学科实力较强的学院引进人才质量较好,学科实力较弱的学院引进人才质量较差。从研究角度看,这种差距一方面反映在前期成果积累上,另一方面在反映在后期引导培养上。特别是工科和理科引进的青年人才,部分在研究方向上与我校现有的学科差别较大(为什么能进来?),短期内难以把自身的优势与我校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找到自身的方向。
四、培养成效的比较分析
指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同类农业院校及省内同层次高校,2011至2013年申报青年基金的资助率。
数据分析:2011年我校申报青年基金资助率低于同类农业院校,但高于省内同层次院校;2013年校申报青年基金资助率高于同类农业院校和省内除安徽大学之外的高校。近3年我校、安徽大学、浙江农林大学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较为平稳;安徽工业大学虽2013年度有所下降,但与2011年相比有较大幅度增长。
|
2011资助率
|
2012资助率
|
2013资助率
|
安徽农业大学
|
19.74%
|
20.25%
|
31.25%
|
山东农业大学
|
28%
|
23.71%
|
26.74%
|
河南农业大学
|
21.84%
|
23.91%
|
17.44%
|
湖南农业大学
|
26.73%
|
14.89%
|
26.83%
|
浙江农林大学
|
21.25%
|
26.74%
|
30.77%
|
安徽大学
|
12.7%
|
30.14%
|
35.96%
|
安徽师范大学
|
19.7%
|
25.88%
|
23.55%
|
安徽工业大学
|
9.72%
|
29.07%
|
27.78%
|
政策涵义:假设人才引进质量相同,并结合人才引进数量分析,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主要是通过引进人才的数量取得增长;我校、湖南农业大学更多的是通过后期引导提高资助率;浙江农林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则在人才引进和后期引导两个方面并重取得持续快速的增长。